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

血管健康年齡

 隨著年歲漸長,血管當然也會老化,而血管又遍佈全身,當血管硬化程度高,就可能損傷從頭到腳諸多器官,例如提升失智症機率、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!然而我們很難評估自己的血管健康,日本專家指出,只要簡單透過「一公式」,便能在10秒內察覺動脈硬化危機,測出血管老化的威脅多大!

一公式10秒檢測血管老化!5徵兆快速察覺動脈硬化跡象

血管的工作是負責讓血液順暢通過,為身體各組織、細胞輸送營養與氧氣,一旦血管硬化、老化,微血管變得虛弱,會導致血液流動遲滯。曾出書推廣「1分鐘血流改善法」的日本疼痛名醫富永喜代指出,血流不佳除了易手腳虛冷、手麻、腳麻,當細胞得不到充足營養,大腦、心臟、肺部、腎臟都會有負面影響,同時導致高血壓、心臟病、腦血管疾病等問題。

「讓年輕的血管遠離老化,是健康生活的秘訣!」日本知名內科醫師、諏訪中央醫院名譽院長鎌田實建議,只要找個時間「量血壓」,就能運用量測到的數值及公式,迅速檢測自己的血管老化程度!

(收縮壓 – 舒張壓) ÷ 3 + 舒張壓 

我們用一組數字來實際試算一下,假如收縮壓為120 mmHg、收縮壓為80 mmHg,帶入此公式就是(120 - 80)÷ 3 + 80 ,計算出答案為93.3。

鎌田實表示,若計算出的結果高於100,就是血管老化的徵兆,有動脈硬化的可能性。接下來可以進一步透過以下的「鎌田式動脈硬化檢查表」確認身體狀況,一旦有2項以上符合,代表很可能已經有動脈硬化的風險,一定要藉此趕緊改善生活習慣!

【鎌田式動脈硬化檢查表】

  • 爬樓梯時感到胸悶
  • 手腳變得冰冷、感到麻痺
  • 血壓、血糖值變高
  • 喜歡重口味
  • 各種微小不適,雖沒生病,但總感覺身體不適、疲倦無力,虛冷、肩膀僵硬等也有注意的必要性

血管老化、硬化影響全身!5類食物幫助血管「青春永駐」想要遠離動脈硬化、延緩血管老化,鎌田實建議首要目標從「飲食」下手!除了不要吃太鹹、積極控制血壓,還可以透過5種食物維持身體健康,而且如果互相搭配、組合正確,更能一舉提高抗氧化能力!

  1. 堅果類、紫蘇油、亞麻仁油:富含α-亞麻酸(ALA),為Omega3脂肪酸,能在體內變化為DHA、EPA,可預防心血管疾病、動脈硬化。
  2. 芝麻:富含芝麻素,有強力抗氧化作用,能預防動脈硬化。
  3. 各色蔬菜、莓果:富含各類抗氧化物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。

    【堅果+蔬菜】堅果可以輕鬆地加入各式沙拉之中,除了α-亞麻酸外,它還富含維生素E,與蔬菜組合能提升抗氧化能力。

  4. 青背魚類:鯖魚、沙丁魚、秋刀魚等青背魚類,富含DHA、EPA等Omega3脂肪酸,能降低血管年齡,讓血液順暢流動。根據美國塔夫茨大學(Tufts University)大學研究,和每個月只吃1次魚的民眾相比,每周吃2次魚能減少41%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。鎌田實則建議盡量每天食用,若覺得料理太麻煩,也推薦吃罐頭。
  5. 豆腐等大豆製品:富含大豆卵磷脂,能降低膽固醇,並透過抗氧化,改善大腦神經細胞功能。

    【青背魚類+豆腐】沙丁魚等青背魚類含有輔酶Q10,有助去除活性氧類,和含有大豆卵磷脂與維生素E的豆腐搭配,抗氧化效果再加分!


年紀大,體力差,許多人不以為意,認為只是正常老化現象,但小心,這很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警訊。根據健保資料統計,每年約24萬國人被診斷出心臟衰竭,但醫師指出,實際上未被診斷出的總數可能逼近130萬人;且一旦被診斷出心臟衰竭,5年內死亡率逼近50%,比許多癌症更致命。

很多人聞癌色變,但心臟疾病的威脅也不容小覷。衛福部統計,心臟疾病高居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,僅次於癌症,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,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。

雖然健保資料統計,國內每年約有24萬人被診斷出心臟衰竭,但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指出,根據台大醫院在金山地區的長期研究,國內心臟衰竭的盛行率約3.5~5%,換算下來,可能高達125萬~13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。

心臟衰竭分4級 留意3大症狀:累、喘、腫

為什麼這麼多潛在的心臟衰竭患者卻不自知?

侯嘉殷解釋,心臟就像馬達,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,當馬達的馬力不足以順利的推動血液時,便是心臟衰竭。正因為組織器官無法獲得足夠血流,因此,常見症狀包括疲累、易喘、水腫,甚至無法平躺。

不過,心臟衰竭初期症狀並不明顯,根據病人主觀感受可分成4級:

• 第1級:症狀幾乎無法察覺,身體活動不受限制。

• 第2級:輕度活動時症狀變明顯,身體活動受限制,但休息即可恢復。

• 第3級:稍微活動就喘,日常活動明顯受限制,但休息仍可恢復。

• 第4級: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制,即便躺著休息仍有症狀。

他舉例,一個老太太原本提籃子走路上菜市場需要15分鐘,假使後來走路11分鐘就感到有些累、但休息後還能繼續走,大概就是第2級的心臟衰竭;但如果來回市場一趟需要休息2次才能勉強完成,可能已達到第3級的心臟衰竭。

可是這樣的心臟衰竭分級相當仰賴病人的主觀感受,病人必需有高度警覺,加上有些患者年紀大,錯把症狀誤認為老化,因此高達9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,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,才確診為心臟衰竭。

心臟衰竭仍可適度運動 慎防反覆發作再入院除了三高、心臟疾病患者、及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,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,其他包括長期貧血、甲狀腺疾病、肺臟、肝臟、腎臟等疾病的患者,也容易導致心臟衰竭。所幸心臟衰竭可以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有效控制。

侯嘉殷表示,通常初次發生心臟衰竭的患者,經過急救治療後,可以有較長一段穩定期,也能獲得和初次發作前相同程度的良好生活品質;但如果病人沒有持續規律治療,急性發作、住院的頻率會愈來愈高,穩定期相對愈來愈短,也愈來愈難回到往日的生活品質,最終走向心臟衰竭末期、死亡。

因此,預防及控制心臟衰竭格外重要,可以從3處著手:

• 適當運動:即使心臟衰竭患者,仍可適度運動、進行心臟復健,復健治療師可依據患者的心臟功能好壞規劃運動內容,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。• 飲食控制:包括低油、低鹽、避免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,穩定控制血糖和血脂。

• 良好生活習慣:作息正常,有充足睡眠,並戒菸,定期健檢。

1成心臟疾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易致重症死亡

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提醒,感染新冠病毒也可能引發心臟衰竭,病毒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,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,甚至破壞氧氣供需平衡而間接傷害心臟,大約25%、相當於每4名重症患者就有1人會觀察到心臟損傷的現象,其中又有6.8%的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。

而本身就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,更是重症的高危險群,大約10.5%的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,導致染疫後死亡。

因此,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指引,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施打新冠疫苗,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,建議先暫緩施打。趙庭興也建議,心臟疾病患者可以先向醫師諮詢,再決定是否施打。疫情期間也應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,以備不時之需。



心血管影響健康至鉅,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表示,頸動脈是最靠近皮膚的動脈血管,能以此觀測心臟或身體其他處的血流情況,許多醫院會提供心臟科醫師使用攜帶型頸動脈超音波,醫師只要一掃患者的頸部,就可以秒知頸動脈血流,可快速、精確地推估其全身血流狀況。他表示,「我每天至少掃一次自己的頸動脈,掌握自身健康。」

衛福部統計,國人前十大死因中,心臟疾病排第2名、腦血管疾病排第5名。台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,是極知名的心臟權威醫師,專業看診、溫暖待人的態度,向來為病患稱道、感激。60歲的他,今年3月也發生心肌梗塞,所幸搶救及時,恢復健康的他,希望傳達正確護心、健康生活的理念。他接受《三立新聞網》採訪時表示,人體的頸動脈直徑約0.7~0.8公分,遠大於心臟冠狀動脈的0.3~0.4公分,心臟要用很大力氣,才能將血從心臟逆流而上,輸送到大腦,因此若人有高血壓、高血脂,頸動脈易有斑塊,心臟也易有斑塊,脖子周邊也會有斑塊。

他說明,頸動脈是人體兩條非常重要的動脈,且因脖子的肌肉、骨頭、脂肪少,以超音波來量測頸動脈是最為簡單執行,方便又精準。現在許多醫院讓醫師配備攜帶型頸動脈超音波,醫師在診間或巡房時,就可用超音波探頭了解患者頸動脈血流狀況,影像又可接手機螢幕或平板,醫師可據以推測全身血流狀況。「比傳統的聽診器效果好太多了。」

袁明琦表示,由於自己是心臟科醫師,非常關注心臟與全身血管的健康,所以每天會使用攜帶型設備來了解自己的頸動脈狀況,民眾健檢時,可增加這項CP值超高的的檢測項目。」


1. 褪黑激素

雙盲對照的前瞻研究發現,褪黑激素能降低受試者的血脂。江守山醫師解釋,褪黑激素是很重要的抗老化成分,但隨著年紀增長,分泌量會隨之下降。研究發現,若能想辦法補充,不僅能減少血管老化,還能降血脂。

含有天然褪黑激素的天然食物利例如奇異果、櫻桃、開心果、咖啡。由於褪黑激素也有幫助睡眠的功效,江守山醫師建議有睡眠困擾的民眾,可在睡前1小時吃5顆酸櫻桃或2顆奇異果。

2. 色胺酸+維生素B6

江醫師說明,色胺酸與維生素B6組合能增加褪黑激素的合成量,多吃富含這兩種營養素的食材有助間接增加褪黑激素。色胺酸的推薦食材包括雞肉、毛豆、南瓜子;維生素B6的推薦食材包括鮭魚、葵瓜子、木瓜。

3. 酪梨

酪梨是可稱為「最強血管清道夫」的超級食物,雖被農糧署歸類為水果,不過因其油脂含量豐富,就營養學角度可分類為「油脂類」。江醫師表示,酪梨含有Omega9好油,人體實驗發現,一天吃半顆酪梨,就有助降低超壞膽固醇(sdLDL)。

根據臺安醫院資料,sdLDL的擁有體積小、易氧化、難代謝的特性,不僅更容易鑽進血管壁中,還更容易造成血管硬化,並且肝臟難以將其代謝排處,與心血管硬化、腦梗塞等高危險疾病有關。

4. 好油

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於節目同台分享,許多人為了減肥往往都不吃油脂,然而要是人體缺乏油脂,不僅加速老化快速,還會讓肌膚狀況變差。建議選能增加好膽固醇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包括橄欖油、苦茶油等。

5. 魚/魚油

魚油能降低脂肪肝、三酸甘油脂,並有清血管的效果,但吃到不好的魚油恐得不償失。江醫師提醒,民眾應盡量少從旗魚、鮪魚等大型魚類攝取魚油,以免身體受到重金屬汙染。另一方面,也不建議從吻仔魚補充魚油。因製程關係,台灣市售吻仔魚中,每斤約含有60g是鹽巴,大量食用反而容易造成腎臟負擔。

6. 硒

推薦食材包括大蒜、木耳、雞蛋、豆腐等。江醫師說明,這些食材中的硒能讓好膽固醇增加80%,增加好膽固醇的能力大於已知的降血脂藥,甚至江醫師自己補充完硒後,好膽固醇從40幾升高到86,強調選對食物、吃對食物的重要性。

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曾在臉書分享,巴西堅果的含硒量高,一顆就含有約68~90微克的硒,每天最多吃2顆即可。須留意的是,若每天吃到800微克的硒可能導致掉髮、昏睡、嘔吐、腹瀉等不適症狀,但如果是從天然食物攝取則不用太擔心。

7. 燕麥

燕麥是常見的降血脂食材,李婉萍營養師曾撰文說明,燕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「β-葡聚醣」,不僅是良好的全穀物食物來源,有助消化系統健康,還能改善膽固醇、調節血糖,預防心臟病發作、中風。而燕麥更是美國心臟協會推薦護心食材之一,有望帶來抗氧化、抗發炎效果。

不過江醫師提醒,若吃的是「燕麥粉」沖泡類產品,升糖指數高、反而刺激血糖波動、增加胰島素阻抗,建議盡量避開。


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,經常透過飲食和運動保持身體健康,有醫師在節目指出,動脈硬化難以察覺,民眾可以透過3種方式來檢查血管的老化程度,其中也提到,民眾量血壓時可以注意1數據,若長期超過60就要有所警覺。

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在《小宇宙大爆發》節目上指出,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會引發動脈硬化,進而增加心肌梗塞、中風等風險,其中三高可以透過常規檢查發現異狀,反觀動脈硬化早期則較不容易察覺。

然而,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檢查血管的老化程度?洪惠風指出,可以透過以下3種方法檢視,第一是頸動脈超音波,因該檢查可以看出血管壁的厚薄,「動脈硬化越嚴重,它就會越厚」。第二則是心臟電腦斷層,透過心臟血管鈣化程度來判斷動脈硬化程度,示警若鈣化程度超過400分以上,恐代表血管壁相當厚,務必有所警覺。

最後則是量測血壓,洪惠風解釋,血管越厚、越硬時,脈壓差也會越大,因此量測時若發現收縮壓減去舒張壓差距在40以上就需要警惕,超過60以上則屬於高危險。

洪惠風解釋,脈壓差會受到很多原因影響,包括甲狀腺亢進、主動脈閉鎖不全、情緒緊張、攝取咖啡因等,因此指出若長期量測都呈現高脈壓差的情形,且排除上述情況就要當心。


三高問題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病,經常外食的上班族勞工,更是難以倖免。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、醫師劉博仁分享,一名6旬婦受高血壓、高膽固醇影響不適來求診,檢查發現她血管老化的像是80多歲,得知婦人平日嗜吃2食物,劉博仁聞後警告她要戒掉,否則不用幾年就準備中風或裝心臟支架,最終婦人聽從醫囑,加上每天活動走路,半年間指數果然大改善,血管也恢復年輕。

劉博仁昨(8)日在臉書粉專分享,一位6旬婦由女兒陪同來求診,婦人經常頭暈、不平衡、肌力不好、失眠等,吃了要血壓仍高達200多,膽固醇指數也很高,檢查後發現血管老化程度逾80歲,硬化指標相當高;問診過程發現,陪診的女兒挺孝順,但婦人相當固執,愛吃零食及精緻澱粉。

劉博仁向婦人說:「血管老化超過80歲,如果不注意,可能沒有幾年就會發生中風,也許心臟要放支架,如果來得及放的話,可能就要有人推著坐輪椅的你到外面曬太陽」。顯然這些話有奏效,婦人返家後,麵包、餅乾全戒掉,米飯、麵食的份量份量減半,多吃蔬菜,每天活動走路。

劉博仁指出,半年後婦人回來檢查,「體重從67減到60公斤,體脂肪從44減到了36 ,內臟脂肪減了非常多,肌肉量從20.4增加到21.1 ,最主要她的血管年齡已經從超過80歲以上降到72歲,雖然離她實際年齡還有一點距離,但改善了,血壓以前吃藥不受控,經常超過200,現在在家量血壓大約130到140,低密度膽固醇從188降到了76。」

最後,劉博仁補充,「其實她血管年輕還有重要的關鍵,就是當初來檢查的時候,身體所有抗氧化以及微量元素都缺乏,在量身訂製營養補充品之後,對她減重、血管年輕都是有巨大的幫助。簡單說,吃了太多天精緻澱粉又不太運動,血管真的老化非常快,藉這個案例激勵各位好朋友」。

沒有留言: